GOTS认证咨询|危险废物焚烧污染之关于实测的标准状态下的排放浓度要求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选址、运行、监测和废物贮存、配伍及焚烧处置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实施与监督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危险废物焚烧设施(不包含专用多氯联苯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以及新建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设计与施工、竣工验收、排污许可管理及建成后运行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已发布专项国家污染控制标准或者环境保护标准的专用危险废物焚烧设施执行其专项标准。危险废物熔融、热解、气化等高温热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若无专项国家污染控制标准或者环境保护标准的,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不适用于利用锅炉和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37822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 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 2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HJ/T 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 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T 44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5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HJ 57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T 63.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3.2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3.3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
HJ/T 64.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4.2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4.3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
HJ/T 65 大气固定污染源 锡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HJ 77.2 环境空气和废气 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HJ 91.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212 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HJ/T 365 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二噁英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 540 固定污染源废气 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HJ 543 固定污染源废气 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暂行)
HJ 548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硝酸银容量法
HJ 549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561 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性能测试技术规范
HJ 604 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HJ 629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657 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685 固定污染源废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88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氟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692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693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819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
HJ 836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HJ 916 环境二噁英类监测技术规范
HJ 973 固定污染源废气 一氧化碳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1012 环境空气和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1024 固体废物 热灼减率的测定 重量法
HJ 2025 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 39 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 28 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生态环境部令 第 10 号)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危险废物 hazardous waste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3.2焚烧 incineration
危险废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燃烧等反应,实现无害化和减量化的过程。
3.3焚烧设施 incineration facility
以焚烧方式处置危险废物,达到减少数量、缩小体积、消除其危险特性目的的装置,包括进料装置、焚烧炉、烟气净化装置和控制系统等。
3.4焚烧处理能力 incineration capacity
单位时间焚烧设施焚烧危险废物的设计能力。
3.5焚烧残余物 incineration residues
焚烧危险废物后排出的焚烧残渣、飞灰及废水处理污泥。
3.6热灼减率 loss on ignition
焚烧残渣经灼烧减少的质量与原焚烧残渣质量的百分比。根据公式(1)计算:( ) 100%A BPA− = × (1)式中:P—热灼减率,%;A—(105±25)℃干燥 1 h 后的原始焚烧残渣在室温下的质量,g;B—焚烧残渣经(600±25)℃灼烧 3 h 后冷却至室温的质量,g。
3.7焚烧炉高温段 high temperature section of incinerator
焚烧炉燃烧室出口及出口上游,燃烧所产生的烟气温度处于≥1100℃的区间段。
3.8烟气停留时间 flue gas residence time
燃烧所产生的烟气处于高温段(≥1100℃)的持续时间,可通过焚烧炉高温段有效容积和烟气流量的比值计算。
3.9焚烧炉高温段温度
temperature of high temperature section of incinerator
焚烧炉燃烧室出口及出口上游保证烟气停留时间满足规定要求的区域内的平均温度。以焚烧炉炉膛内热电偶测量温度的 5 分钟平均值计,即出口断面及出口上游断面各自热电偶测量温度中位数算术平均值的 5 分钟平均值。
3.10燃烧效率 combustion efficiency(CE)
烟道排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浓度之和的百分比。根据公式(2)计算:22COCO COCE 100%CC C= ×+ (2)式中:CO2 C —燃烧后排气中 CO2的浓度;CCO —燃烧后排气中 CO 的浓度。3.11焚毁去除率 destruction removal efficiency(DRE)
被焚烧的特征有机化合物与残留在排放烟气中的该化合物质量之差与被焚烧的该化合物质量的百分比。根据公式(3)计算:( i o )iDRE 100%W WW− = × (3)式中:Wi—为单位时间内被焚烧的特征有机化合物的质量,kg/h;Wo—为单位时间内随烟气排出的与 Wi相应的特征有机化合物的质量,kg/h。
3.12二噁英类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的总称。
3.13毒性当量因子 toxic equivalency factor(TEF)
二噁英类同类物与 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对芳香烃受体(Ah 受体)的亲和性能之比。典型二噁英类同类物毒性当量因子见附录 A。
3.14毒性当量 toxic equivalent quantity(TEQ)
各二噁英类同类物浓度折算为相当于 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毒性的等价浓度,毒性当量为实测浓度与该异构体的毒性当量因子的乘积。根据公式(4)计算:TEQ = ∑(二噁英毒性同类物浓度×TEF) (4)式中:TEQ—毒性当量;TEF—毒性当量因子。
3.15标准状态 standard conditions
温度在273.15 K,压力在101.325 kPa时的气体状态。本标准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气体为基准。
3.16测定均值 average value
在一定时间内采集的一定数量样品中污染物浓度测试值的算术平均值。二噁英类的监测应在6~12 小时内完成不少于 3 个样品的采集;重金属类污染物的监测应在 0.5~8 小时内完成不少于 3个样品的采集。
3.17 1 小时均值 1-hour average value
任何 1 小时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或在 1 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 3~4 个样品测试值的算术平均值。
3.18 24小时均值 24-hour average value
连续 24 小时内的 1 小时均值的算术平均值,有效小时均值数不应小于 20 个。
3.19日均值 daily average value
利用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测量的 1 小时均值,按照《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规定方法换算得到的污染物日均质量浓度。根据公式(5)计算:mh=1hd mQQCC =∑ (5)式中:CQd —CEMS第d天测量污染物排放干基标态质量浓度平均值,mg/m³;CQh —CEMS第h次测量的污染物排放干基标态质量浓度1小时均值,mg/m³;m—CEMS 在该天内有效测量的小时均值数(m≥20)。
3.20基准氧含量排放浓度 emission concentration at baseline oxygen content
以 11% O2(干烟气)作为基准,将实测获得的标准状态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换算后获得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不适用于纯氧燃烧。根据公式(6)换算:( )02 2 ( ) ( )' 21 11 = O 'Oρρϕ ϕ−− (6)式中:ρ—大气污染物基准氧含量排放浓度,mg/m3;
ρ′—实测的标准状态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ϕ0 2 (O ) —助燃空气初始氧含量(%);采用空气助燃时为 21;ϕ ' O( 2 ) —实测的烟气氧含量(%)。
3.21现有焚烧设施 existing incineration facility
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建成投入使用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3.22新建焚烧设施 new incineration facility本标准实施之日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危险废物焚烧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