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S认证咨询-营造优质生活环境之动物健康与福利的空间基础
4.3 生活环境
4.3.1 次要标准
动物的圈舍和处理设施在设计、建造和维护上,应将动物所受压力以及受伤可能性降至最低。
意图与说明:
圈舍和处理设施的维护需确保没有尖锐边角、突出物或其他可能致使动物受伤的隐患,并且动物接触不到任何电源插座。
处理设施仅适用于纤维用动物(即哺乳动物)。其设计应便于待处理的动物活动(例如,动物在弧形区域比在直角拐角处活动更为顺畅)。
本标准同样适用于纤维用动物(即哺乳动物)的剪毛棚。
4.3.3 次要标准
场地内所有在用建筑结构稳固。
意图与说明:
如果一座建筑或户外围栏能够充分且安全地圈住动物,不会因结构全部或部分坍塌等原因致使动物受伤,那么该建筑或围栏就被认为结构稳固。
4.3.4 次要标准
基础设施应定期检查,并按需维护良好状态或进行修复。
意图与说明:
检查和维护的频率与使用频率相关(例如,剪毛棚应在剪毛前进行检查并开展必要维护;然而,如果该棚舍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不使用,则无需每月检查)。
4.3.5 主要标准
圈养在舍内或户外围栏的动物应得到保护,避免遭受热应激和 / 或冷应激。
意图与说明:
在审核时,圈养的动物不应表现出热应激或冷应激迹象。如果此时没有动物圈养,接受访谈的工作人员应能描述这些应激迹象,以及一旦观察到这些迹象将采取的措施。
热应激迹象包括:
喘气;
呼吸急促;以及
虚弱 / 站立困难。
应对热应激的补救措施包括将动物转移至凉爽、有良好通风的阴凉区域,并提供饮水。
冷应激迹象包括:
呼吸浅促;
颤抖;以及
与其他动物挤在一起。
所有纤维用动物在剪毛后都可能面临冷应激风险,此时需格外关注。应对冷应激的补救措施包括将动物转移至有遮蔽的区域并提供饲料。对于单只羊驼,使用外套或披肩也能减轻冷应激。
4.3.8 主要标准
动物应受到保护,免受捕食者威胁。
意图与说明:
本标准旨在确保组织了解当地捕食者的威胁,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其牲畜。本标准并非要求动物永远不会受到捕食者的攻击或伤害。
保护动物免受捕食者侵害有多种可接受的方式,包括设置围栏、使用夜间畜栏、安排牧民陪伴动物、饲养畜牧守护动物、为户外水禽提供野外庇护所等。
4.3.10 次要标准
圈舍通风良好。
意图与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有屋顶的圈养建筑。
建筑应有效通风,以避免湿度过高、产生冷凝水,或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积聚。
圈舍内的灰尘和氨气水平不应让人类明显感到不适。氨气和灰尘的检测应在动物高度进行,而非人类高度。
4.3.11 次要标准
若需自动通风系统或其他机械通风系统来维持空气质量,则应设置警报系统,以便在这些系统出现故障时提醒工作人员。
意图与说明:
本标准仅适用于已安装自动或机械通风系统的情况。
警报系统可以在系统故障的建筑内发出声光警报,也可以自动向能够且会采取行动的人员的手机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
4.3.12 次要标准
圈舍和围栏应保持卫生且安全的状态。
意图与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户外围栏以及建筑。
对于纤维用动物,应根据圈舍使用频率以及动物圈养时长,定期清理圈舍或庇护所内的粪便。
对于水禽,在鸭群或鹅群的整个饲养周期内,垫料无需全部清除,但垫料管理应能降低禽群间疾病传播风险。
所有适用的设备和设施,包括水碗、水槽、通风扇、加热和照明装置、灭火器以及警报系统,都应定期检查和清洁。
4.3.13 次要标准
圈舍和庇护所应为动物提供干燥、安全且舒适的站立地面。
意图与说明:
动物在围栏或圈舍内移动时,不应滑倒或摔倒。
对于纤维用动物:如果围栏地面为光滑混凝土,应开槽以增加摩擦力,和 / 或铺上垫料或橡胶垫。
对于水禽:尤其是幼雏,光滑的地面可能导致腿部问题(外八字腿),但粗糙的地面也可能损伤水禽的脚底。
4.3.14 次要标准
动物在正常白天时间内应能获得自然光照。
意图与说明:
动物不应被圈养在部分或全部围栏内无自然光照的建筑中。
组织可以用人工光照补充自然光照。
4.3.19 主要标准
动物不应长期处于紧密禁锢或拴系状态。紧密禁锢或拴系仅在为满足特殊需求(如提供医疗护理)时,在最短时间内使用。
意图与说明:
仅在别无他法管理动物时,紧密禁锢和拴系才被允许。
如果动物被紧密禁锢或拴系的时间超过完成工作所需时间,即属于 “长期” 禁锢。
所需时间因手头任务而异,例如,被放入修蹄箱的单只动物几分钟后即可放出,而一群被带入进行灌药的动物可能需要在围栏和通道内停留几个小时。为了让小羊或小山羊寄养到母羊或母山羊身边而将母羊或母山羊限制住,可能需要限制几天。所有这些例子都是可接受的。
紧密禁锢是指动物没有行动自由,例如,被关在通道、旋转箱或挤压笼中的动物;或者使用寄养 / 嫁接箱,母羊或母山羊颈部被套住,无法转身。
拴系同样限制了动物的行动自由。
4.3.20 次要标准
圈养动物的围栏应提供足够的活动自由和地面空间,使它们都能以正常的休息姿势躺卧。
意图与说明:
本标准旨在确保圈养动物在考虑围栏布局以及可用总空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正常的行为活动。
每只动物的确切空间在以下 4.3.21 和 4.3.22 标准中有具体规定,并在那里单独评估(例如,组织可能满足本标准,但不满足以下适用标准)。
4.3.21 次要标准
当连续圈养超过 24 小时时,每只绵羊 / 山羊至少应拥有以下最小面积:
a. 母羊 / 母山羊 - 1.4 平方米
b. 母羊 / 母山羊及单只羔羊 / 小山羊 - 2.0 平方米
c. 3 个月以下的额外羔羊 / 小山羊 - 0.6 平方米
d. 3 至 12 个月大的羔羊 / 小山羊 - 0.9 平方米
e. 公羊 / 公山羊 - 2.0 平方米
意图与说明:
如果动物连续圈养时间从未超过 24 小时,则本标准不适用。
根据圈养动物的类型,总面积应至少达到本标准规定的数值。
为确定每只动物的可用空间,需将围栏或圈舍的总面积除以圈养动物的数量(或组织声明的该区域最多可容纳的动物数量)。
4.3.23 推荐标准
连续圈养超过 48 小时的山羊,应有机会使用升高的平台。
意图与说明:
升高的平台可由各种材料制成(如干草捆或稻草捆、木制平台或类似物品)。研究表明,提供此类平台可减少圈养山羊群体间的攻击行为。
本标准不适用于产后不久为促进母婴关系而圈养的母山羊和小羊,也不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圈养,即使在这两种情况下圈养时间超过 48 小时。
4.3.28 次要标准
当连续圈养超过 24 小时时,动物应有足够的干燥、无霉菌的垫料,以避免不适。
意图与说明:
垫料区域应足够大,以便所有动物都能选择躺卧。作为参考,如果提供了最小圈养面积,其中至少一半应铺上垫料。
垫料的厚度应能提供舒适感,使动物选择在该区域躺卧。动物不应出现擦伤、损伤或类似表明垫料不足而导致不适的迹象。
有板条地板的围栏也需铺设有垫料。板条地板区域可全部或部分覆盖,以形成类似固体表面来放置垫料。
4.3.29 次要标准
木质垫料产品不应由经过化学处理的木材制成。
意图与说明:
如果使用木质垫料产品,组织应能证明其来源为未经化学处理的木材。
4.3.33 关键标准
动物应随时可进入牧场,除非紧急情况或恶劣天气会对其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意图与说明:
本标准旨在确保纤维用动物以畜群或禽群的形式饲养在牧场上,以便它们能够进行正常的行为活动。
除因动物福利原因(如在冰暴等极端天气事件中)将动物从牧场移出的特殊情况外,禁止将动物圈养在牧场之外。禁止为了育肥屠宰而将动物圈养在干燥场地或饲养场。
4.3.34 主要标准
牧场上的动物应根据需要,有可利用的有效的天然或人工遮荫、庇护所和 / 或防风设施,以防止它们遭受热应激或冷应激。
意图与说明:
在评估遮荫和庇护所是否足以保护牧场上的动物时,必须考虑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气候变化已导致一些地区的季节性天气发生改变。例如,在一些地方,夏季高温和干旱正成为常态。
遮荫、庇护所和 / 或防风设施的规划需要考虑这些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及其对动物生存条件的影响。
除气温外,风速和湿度等因素也可能加剧或缓解热应激或冷应激风险。并非每个户外区域都必须为所有可能导致热应激或冷应激的天气条件提供足够保护,但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必须能够说明在风险时期如何将动物分配到具有不同遮荫、庇护或防风选择的不同区域。
在炎热条件下,不应看到动物喘气,或所有动物集中在可用的遮荫区域,而部分动物无法获得所需遮荫。
在寒冷条件下,不应看到动物挤作一团、蜷缩或颤抖。寒冷的动物可能还会表现出不愿移动或进食。
4.3.35 次要标准
围栏应适合动物的种类、年龄 / 类型,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意图与说明:
当使用任何类型的网状围栏时,尤其是用于有角动物或分娩牧场周围时,应经常检查,确保动物不会被困在其中。
围栏应具有足够的高度,阻止动物试图翻越。
处理区域周围的围栏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被围在其中的动物施加的侧向力。
电围栏的设计、安装、使用和维护应确保动物接触时仅产生短暂不适。
4.3.47 主要标准
基于以下因素,确定合适的饲养密度:
a. 土地类型;
b. 牧场质量;
c. 季节条件,包括水源可用性;
d. 牲畜类别;
e. 可用饲料;以及
f. 总放牧压力。
意图与说明:
饲养密度的计算需考虑本标准中的所有因素。总放牧压力包括场地内动物的总数、使用的放牧技术(例如高密度轮牧与低密度固定放牧),以及对当地野生食草动物和牲畜需求的评估。
如果饲养密度能确保动物获得理想的营养摄入量,则认为是合适的。
组织应保存并能够提供其季节性饲养密度记录副本。如果组织每年有使用不同土地区域进行放牧的计划,还应注明实际饲养密度与计划的差异。饲养密度记录可以是每个单独牧场的水平,也可以是一起管理的牧场组的水平。
季节性饲养密度至少应涵盖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的饲养密度,但根据农场系统的不同,可能会更详细。
关于饲养密度对土壤健康和土地退化的影响,见 “土地利用” 原则中的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