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S认证咨询-危害范围风险范围界定工作是尽职调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4.3 识别与评估不利影响(步骤 2)
4.3.1 认证实体运营及供应链中的危害范围风险
4.3.1.1. 认证实体应开展全面的范围界定工作,以确定在其自身运营及供应链中,哪些不符合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准则的风险最为显著。 这一范围界定工作是尽职调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为所有后续步骤奠定基础。严格的范围评估应从原材料生产、制造、贸易直至终端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全面考量认证实体运营及整个供应链中的风险。 潜在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都应作为确定风险的依据。
4.3.1.2. 行业及子行业风险。范围界定工作应针对不同产品类型和地理位置,审视整个纺织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然而,广义纺织行业内的子行业(如原材料生产、纺纱、印染后整理,以及某些与特定产品相关的子行业,如奢侈品、运动服装和工作服等)可能也面临着整个行业所没有的独特风险。 如果相关,这些独特的子行业风险也应在范围界定过程中加以审视。 其目的在于识别并了解具体风险,以便在公司运营及供应链的全过程中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缓解。 这些 “行业风险” 包括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中的人权与社会准则所涵盖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童工、歧视、强迫劳动、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人受伤和健康不佳、侵犯工人组建或加入工会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不遵守劳动法(包括与薪酬相关的法规),以及某些与特定产品和 / 或地理位置相关的风险,如土地权益问题)。此类行业风险源于服装和鞋类供应链的关键特征(如技能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生产分散、交货期短)。 认证实体还应针对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中的化学投入品准则、环境准则和治理准则开展范围界定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危险化学品、水资源消耗、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贿赂和腐败,以及某些与特定产品和 / 或地理位置相关的风险,如动物福利和畜牧养殖)。 此类行业风险源于产品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如湿加工过程因使用危险化学品而比裁剪、缝制、整烫环节风险更高)。认证实体应采用适合上述情况的方法开展范围界定工作,即基于已知的行业及子行业风险,例如案头研究、阅读现有报告、与利益相关者及专家进行交流等。
4.3.1.3. 与产品相关的风险。除了全行业范围的风险外,范围界定工作还应考虑与认证实体所生产或销售的特定材料、工艺或产品相关的风险。 例如,棉花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传统棉花生产尤其存在问题,会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4.3.1.4. 与地区相关的风险。由于认证实体运营或采购来源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加剧某些风险,因此范围界定工作应分析相关的国家或地区因素。 治理、社会经济和行业因素,如治理薄弱、教育水平低、外来务工人员比例高以及非正规就业普遍存在等,都可能加剧供应链中的风险,在范围界定工作中应予以考虑。纺织行业一直与许多侵犯人权的行为相关联,尤其在纺织品经常生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146 例如,外来务工人员比例高是许多风险模块的一个风险因素,如童工、强迫劳动、不遵守工资法规以及性骚扰等。
4.3.1.5. 与采购和商业模式相关的风险。范围界定过程还应审视与认证实体特定采购模式相关的风险。 从大量供应商和 / 或众多不同国家采购可能会增加遭受损害的风险,特别是相对于认证实体的规模及其可用于尽职调查的资源而言。过度依赖短期供应商关系同样会增加遭受损害的风险。这些因素阻碍了监督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影响力。通过代理商间接采购而非建立直接关系,以及对这些中介机构的筛选流程不完善,都会带来进一步的挑战。复杂的供应链和使用分包商降低了对人权风险的可视性。
4.3.1.6. 范围界定工作应考虑认证实体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可能扩大供应链风险,包括认证实体自身在该供应链中的地位。 产品线高度多样化的公司比产品种类单一的公司面临更多样化的风险。频繁换季和变换款式的实体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造成压力,这可能会导致诸如强迫或过度加班以及未经授权的外包等违规行为。众多的产品周期同样可能导致认证实体增加材料和资源的使用,因此,也会增加碳、水和废物的排放足迹。一家公司的海外业务规模越大,其在尽职调查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也就越多。
4.3.1.7. 风险分析、分类、优先级排序及记录
在全面界定潜在风险之后,认证实体应基于对危害发生可能性和潜在严重性的仔细分析,客观地确定在其自身运营及供应链中哪些风险最为显著。 可能性部分取决于具体情况。例如,从一个劳动法执行不力的国家采购可能会使某些风险更有可能发生。严重性则考虑影响的潜在规模、范围以及不可挽回的性质。公司应通过这一优先级排序过程确定其高风险国家、供应商和材料。 规模、范围和影响的不可挽回性质可定义如下:
规模 —— 指不利影响的大小、程度或严重性。
例如:发现两家服装厂存在与薪酬相关的违规行为。A 厂有轻微的工资差异,影响到 10 名工人,而 B 厂存在普遍的克扣工资现象,影响到 500 名工人。B 厂的问题规模比 A 厂更大。
范围 —— 指不利影响的范围或波及面,既包括地理区域,也包括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范围。
例如:如果一家湿加工设施的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温比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或其他适用法规要求的略高,且仅影响一个水源,未危及人民健康和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那么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然而,如果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且污染扩散到几个水源,影响到几个城镇及其居民以及野生动物,那么其影响范围就更广了。
不可挽回性质 —— 指在将受影响者恢复到至少与不利影响发生前相同或等同状况的能力方面存在的任何限制。
例如:一家纺织厂使用一种被禁用的致癌染料,污染了当地水源。当地居民出现健康问题,某些水生生物灭绝。虽然该厂可以停止使用该染料并尝试清理,但健康影响和物种损失是不可逆的,无法完全恢复。
4.3.1.8. 认证实体应通过报告、图表、风险矩阵或其他格式详细记录范围界定工作,以充分详细地呈现分析过程和研究结果。153 这种记录为正在进行的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记录和基准。
4.3.1.9. 在存在信息缺口的情况下,认证实体应积极咨询相关利益相关者、主题专家、多利益相关者倡议组织以及其他知情方,以拓宽视野并解决盲点问题。认证实体应优先与最有可能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或其代言人进行沟通。认证实体和利益相关者应确定对双方都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识别和理解风险时,认证实体应考虑来自全体员工(包括工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团体)的观点和信息,特别是对于强迫劳动或侵犯结社自由等不太明显的问题。
4.3.1.10. 持续识别。认证实体应按照自身规定的定期对范围评估的结果进行审查,而不是将其作为一次性的静态活动。定期审查能够使风险分析得以必要的更新。 认证实体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定期审查,以及在相关事件触发时进行临时审查,相关事件包括进入新的国家 / 产品领域以及收到投诉等。
4.3.1.11. 认证实体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从新出现的风险到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期望)持续更新为范围界定工作提供输入的信息。范围界定过程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且动态灵活,以履行其检测显著风险的职能。